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
Education changes destiny, funds achieve dreams
教育改变命运,基金成就梦想
携手教育基金会,共绘知识蓝图

我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时间:2022-04-29 来源: 作者: 点击: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校组织师生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渠道积极收看相关新闻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表示,看到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报道,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加深切体会到中国高等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重要意义。作为新时期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毅前行。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也考察调研了西南联大旧址,对西南联大的办学育人给予了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西南联大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教育要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历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充分运用好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西南联大的红色资源,讲好西南联大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爱国故事,在育人、课堂、宣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好服务于培养时代新人。

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王云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要求。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向朱有勇院士等先进榜样学习,不仅要做好学问,还要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乡村振兴一线,用专业技术在藏区药材干燥、乡村光伏提水灌溉、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山地农业水土改良等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要立志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为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不懈奋斗。

地理学部熊理然教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强调,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高校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尚的师德和过硬的专业学识履行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担当。

校团委副书记曹逸凡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认为作为高校从事共青团工作的青年教师,她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把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云南华文学院辅导员罗仁波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思政工作提出了明晰的行动指南,思政工作者要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增强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荣誉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聚焦主责主业,紧密围绕学生所求所需,用心用情为学生成长架梁搭桥,以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不竭动力,做好学生的暖心人、知心人、贴心人,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王顺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之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图书馆将继续加强红色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和有效利用,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激发古籍文献生命力,“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继续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建设能更有效地支撑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彰显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持续走进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书香师大”“书香社区”,助力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名校史馆工作者,校史馆副馆长张振利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后倍感振奋。“与中国人民大学一样,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西南联大也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纵观云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历史,在党的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既是一部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踔厉奋进的创业史。在今后的工作中,校史馆将继续加强校史相关内容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把蕴含在校史中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护好,也把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记录好、留存好。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系统梳理校史中的革命先烈、学术前辈、模范榜样的感人事迹,激励引导云南师大青年学子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寄语,让教育学部辅导员徐嘉来深受鼓舞。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他,决心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在工作中认真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同样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本科生辅导王冬雪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师指明了方向。高校辅导员要胸怀“国之大者”,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青年教师蒋晓涵结合西南联大历史,畅谈学习感受。“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昆明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阵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联大的师生党员投身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斗。比如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人物原型刘国鋕,他是西南联大经济系的学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用他短暂而绚烂的生命诠释了对党的承诺和坚定的信仰。除了他,还有很多联大师生党员在开展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从联大学子坚定的‘中兴业 须人杰’,到如今新一代学子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既是中国青年红色基因的展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的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办好教育的行动指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健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和人民的需要,践行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敢为人先,求真务实,潜心探索,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到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做到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用实际行动争作“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杨玲清认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奋斗历史的见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在学习生活中传承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交上一份属于我们青年人的答卷。

地理学部王锐敏同学表示,“做好人、教好书”是她一直以来的追求。作为一名师范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未来当好人民教师的崇高事业之中,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文学院刘永鸿同学表示,身处伟大时代,可以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学习,倍感荣幸。自己作为青年一代,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弘扬党的优秀传统,紧跟时代步伐,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产业领域刻苦学习,用智慧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篇章,走好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滇ICP备05001257号

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