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云南师范大学团委联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组建了云南师范大学“青年行·边疆兴”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5年7月赴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富宁县深入开展以“促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科学启航 数字支教”项目为切入点,聚焦云南边境县乡村基础教育痛点难点与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注校内支教志愿服务项目优化与青年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构建可持续教育帮扶新模式注入高校智慧和青春力量。
聚焦基础教育 精确实效评估:
数据为基锚定发展短板
作为“科学启航 数字支教”项目的核心合作高校,云南师范大学项目团队秉持“问题导向、数据说话”的评估原则,通过线上平台为文山州多所乡村学校输送了涵盖物理、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科学课程,累计覆盖学生超3000人次。为全面检验项目实效,团队整合了线上支教反馈数据,包括课程完成率、学生互动频率、知识掌握度测评等核心指标,在此基础上细化评估维度,构建起“学校-学生-资源-人力”四维评估体系。
加强沟通研讨 共促基教发展:
多方协同破解实践难题
教育帮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多方协同的生态构建。为进一步贯通项目落地与基层需求,团队先后组织开展了多场座谈研讨会,与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项目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及学生代表深入交谈,通过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和经验分享,共商难题破解对策。针对集中反映的“设备短缺导致大班额教学难以开展”、“山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影响线上课程连贯性”、“乡村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团队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和实施路径。同时,团队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困境,以提供心理关怀支持、畅通物资补给渠道等方面为突破口,探索高校对地方的长效教育帮扶方式。
以点带面结合 精准把脉边疆:
多维探索构建立体认知
为避免“一刀切”式的帮扶模式,团队创新采用“定量+质性”复合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捕捉边疆教育的真实图景。在定量层面,面向6所项目学校发放学生问卷,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在质性研究中,团队的探索触角延伸至教育生态各参与方,通过对支教志愿者、本地教师、学生与家长、教育工作者的访谈,为团队勾勒出边疆乡村教育的“需求图谱”,让后续的帮扶措施更能直击问题、破解难题。
校地联动聚力 模式创新担当:
校地共建助推基础教育
系列实践活动得到了广南县、富宁县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两县教育部门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学校基础数据,还协助团队完成了对广南民族小学等6所学校线上支教项目的全面评估,通过对比线上、线下两种支教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团队形成了“以线上课程打基础、线下活动做深化、长效培训保后劲”的混合帮扶框架。这些基于实证的探索,不仅为文山州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也丰富了高校服务边疆基础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未来,云南师范大学共青团将不断加强对青年师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围绕教师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优化“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机制,继续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激励校内优秀青年人才走上乡村基础教育一线讲台,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为边疆乡村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更多“云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