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
Education changes destiny, funds achieve dreams
教育改变命运,基金成就梦想
携手教育基金会,共绘知识蓝图

从云师到南开园:8位学子的千里求知路

时间:2025-09-22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 作者: 点击:

2025年春,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的8名同学,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血脉,跨越山河,赴南开大学展开为期一学期的交换学习。他们不仅是求知的学子,更是两校历史渊源与精神传承的见证者。

             

母校守护:虽隔千里,温暖依旧

从行前培训到归来总结,云南师范大学始终是学子们最温暖的“大后方”。学校不仅为同学们制定了详细的行前辅导计划,还在交换期间设立专人对接,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瑾雯特别提到:“虽远在天津,导师仍常发来讯息,细心询问我们的饮食起居,提醒‘津门风大,宜添衣早睡’。”更让同学们感动的是,学校的老师们曾专程北上探望,与他们座谈交流。“老师们的到来,让我们虽身处异乡,却倍感亲切和安心。”

             

学术交辉:联大根脉,南开新枝

两校虽地域相隔,却共享着一脉相承的学术理想与育人使命。

在南开,他们体验到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与前沿的学术视野。法学专业张曦曼感叹:“南开的老师擅将法理融入现实,使我们真正理解何为‘法理贯通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瑾雯也表示:“南开深厚的学术训练,让我对知识有了更深的敬畏。”

             

人文印记:从“刚毅坚卓”到“允公允能”

在南开校园中,同学们不断寻访着两校共同的历史痕迹。

西南联大纪念碑、“为万世开太平”的烫金大字、刻有“刚毅坚卓”的致敬巨石……这些历史的片段无声矗立,却让每一位走近的同学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勤说:“南开与我们云师大的精神联系,就藏在这些石头和树叶之间。”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与刚毅坚卓的精神交相辉映,共同滋养着每一位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

             

温暖相遇:异乡烟火,亦是家园

尽管远在北方,同学们依然感受到如家般的细致关怀。

共享厨房中贴心的提示便签、雪夜里为你撑伞的新朋友、社团活动中绽放的青春笑脸……这些日常琐碎却真挚的片段,让交换生活充满温度。

同学们还积极参与“荧光夜跑”“校园Live等品牌活动,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在音乐中激扬青春,展现云师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子感言:携南开之光,回归云师之路

1

王瑾雯(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彩云之南到渤海之滨,这段交换之旅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经历。在南开,我不仅接触到了前沿的学术理念和多元的教学方式,更在名师大家的引领下,学会了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学问。我深切感受到,两校虽远隔千里,却共同延续着西南联大的学术血脉。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明确未来的方向,我也会把在南开的所学所感带回云师,与更多同学分享。”

             

2

李文超(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从四季如春的昆明到四季分明的天津,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南开的社会学课堂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老师们鼓励我们大胆发言、勇敢质疑。在小组展示中,我学会了如何高效协作、如何清晰表达。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上成长许多。感谢云师,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3

徐勤(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开之于我,不仅是学术殿堂,更是一座充满温度的生活家园。我永远记得共享厨房里那盏温暖的灯,记得雪夜中室友为我撑伞的画面,记得那些贴在微波炉上被摸毛了的温馨提示。这些细节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中。我们是文化的使者,也是温暖的传递者。”

             

4

王禄娇(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开的学习氛围深深感染了我。每天清晨,图书馆前早已有学生排队等候,自习室里安静却充满奋进的力量。我选修的多门课程都强调自主研究和团队协作,这让我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南开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不仅刻在石上,更深深融入每一位学子的日常。我会永远记得这段时光,把它转化为未来前进的动力。”

             

5

罗雪娟(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我第一次站在南开校门前,手握交流通知书,内心充满激动与期待。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走进这座百年学府。在南开,我不仅系统学习了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讲座和校园活动。尤其是‘校园Live计划’,让我现场感受到音乐与青春碰撞的激情。这段经历让我更加自信、开放。”

             

6

钏贺平(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初到南开,我便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砖红色的建筑庄重典雅,周恩来总理的塑像静静矗立,无声地述说着这所学校的风骨与理想。在学术上,我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研究,大量阅读和论文写作训练让我受益匪浅。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讨论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共同进步。这段时光,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充实的一页。”

             

7

张曦曼(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在南开法学院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法理与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老师们通过真实案例解析法律原则,引导我们运用裁判文书网、法律法规数据库等工具开展实证研究。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极大锻炼了我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我由衷感谢云师为我打下坚实的法学基础,也感谢南开为我伸展法意新枝。未来,我将怀揣两校所授之明灯,在法治道路上坚定前行。”

             

8

杨思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南开深刻体会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南开的课程设置强调国际化视野和学科融合,让我接触到知识产权、国际经济法等前沿领域。同时,我也感受到两校共同的精神底色——尽管地域不同、特色各异,但都秉承着教育报国的使命。这次交流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对话,让我更加明确作为法律人的责任与理想。

             
             

此次赴南开交换之旅,不仅是一次学业提升与文化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同学们在南开汲取新知、拓展视野,彰显了云师大学子的深厚底蕴与昂扬面貌。愿他们将这份收获化作前行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中继续闪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ND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校友会

编辑:王莉

一审:谢飞

二审:章洁敏

三审:谢锋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滇ICP备05001257号

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